「油漆師傅的賭博悲劇:從穩定收入到卡奴的演變」
今天聽一位友人說,他的表哥是一名油漆師傅,每月的收入相當穩定,有時候是6、7萬,好的時候甚至達到8萬。然而,他卻沒有良好的理財觀念,存款並不多,大概只有40萬出頭。由於他單身,生活相對輕鬆自在。然而,最近卻發生了一場悲劇,因為他迷上了線上博奕,不斷地用信用卡加值。最初他以為只是小賭怡情,但沒想到贏得了數萬元後,信用卡的使用也愈加狂熱。然而,博奕的結果往往是悲劇性的,他最終輸光了所有賺來的錢,甚至把更多的存款投入進去。這些信用卡的帳單一到,就變成了沉重的卡債,他陷入了無法擺脫的卡奴境地,每個月都在還錢,卻看不到盡頭,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戒掉賭博的惡習。
我對此感到疑惑,問道:「他沒有結婚,那他多大了?存錢本應該會很快才對,為什麼存款這麼少?」
友人解釋說:「我表哥大概45、46歲左右。他和同行的朋友經常下班後聚在一起喝酒熱炒,本來還開了戶想要參與股票交易,計劃好了要如何進行短線交易。但後來他發現線上賭博網站更加刺激,而且賺錢速度更快,於是便陷入了這樣的悲劇。」
我苦笑著說:「其實做股票短線也並不容易,但好像很多人都把股票當成賭場,每個月都希望能賺取高額利潤,而不是穩健的投資。這麼看來,你表哥如果當初進入股市,結局也不會有太大的不同。」
友人嘆了口氣說:「或許吧。我曾建議他買一些穩健的基金,比如0050,或者投資一些穩定股票,比如中華電。畢竟,他也應該為晚年生活做打算,可惜他沒有好好聽從。我真的很擔心他的將來。而且,他母親只是一個小攤販,雖然有收入,但也不算多,理財觀念也不好,所以他只能依賴我們家幫助他。真是令人感到無奈。」
「積蓄之路:從千金到百萬的奮鬥」
當大家口中都說台灣人都很有錢時,其實只有一半是對的。因為「會賺錢不等於有存錢」。許多人工作年收入達到百萬以上,生活富裕,慷慨大方。但到了中年45歲時,卻發現帳戶中連一個百萬都拿不出來的人非常多。
觀察到許多人的消費習慣,一旦帳戶存款到了30萬水準,就會心態放鬆,認為多出來的這幾萬「可以花掉」。相對地,如果存款還沒有達到30萬,就會提醒自己要節制開支。這種習慣或許看似無傷大雅,但對於中年時的財務安排卻不容忽視。20多歲時的存款可能還算可以,但到了中年,存款只有這樣的話,面對家庭狀況的變化就會變得無計可施。
在存到第1個、第2個百萬的過程中,有人把存錢當作一個遊戲關卡,享受這場遊戲的過程。他們對於消費生活採取謹慎態度,盡量選擇價格合理的購物地點。雖然有時候會想要享受奢華的生活,但現實卻不允許。每個人都必須根據自己的資源進行分配,不能盲目跟隨他人。
當存款達到1、200萬後,就比較有投資的底氣了。儘管有人說「這年頭有100萬能幹嘛?買台車就沒了!」,但對於那些從無到有的人來說,存錢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意義更為重要。他們在這過程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和社會敏感度,讓他們更有能力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。
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公務人員通常可以積累較多存款的原因。他們的生活較為簡單,沒有太多不良習慣,並且更偏向保守、簡單、穩定。儘管基層公務員的收入可能沒有像某些人那樣高,但他們的積蓄往往更加穩健。對比之下,像友人的表哥這樣的人,雖然每月收入可觀,但若沒有良好的理財規劃,到了中年時將會陷入存款不足的危機,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。好在他還是單身,沒有結婚,因此尚能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家庭負擔。
「勇敢者的抉擇:理財與人生的智慧」
台灣家庭的儲蓄率雖然普遍偏高,但仍有一些人不太存錢,他們的勇敢讓人敬佩。如果他們的原生家庭沒有大量財富作後盾,那麼這種勇氣更加難能可貴。從小到大的價值觀中,我們很難想像會有人不存錢,甚至隨時開口向親友
借錢。
投資指數型基金、買
保險、買自住房等,這些理財方式並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。在台灣,按部就班地過日子,通常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。我們不需要爭取億萬富翁的頭銜,只需要改變一些不良的消費習慣,好好整理家中的物品,或許也能發現當初花了多少錢購買這些物品。
有一天,我們會發現,原來投資並不難,只要先打好基礎,慢慢地就會步入正軌。或許會有人嘲笑我們,但我們知道重要的是擁有人生的主控權,不受他人的控制,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,享受生活。
年收入百萬不難,難的是留下多少。買賣股票賺到一大筆錢也不難,難的是能夠持之以恆,獲得穩定的回報。我們要有自信地過上舒適的中晚年生活,擺脫各種不良習慣,遠離賭博和酗酒。對於朋友的建議是不要再向他人
借錢,即使是親人也不能如此,因為
借錢的人往往會忘恩負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