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場打滾了3、5年,對於工作,你可能還有些不確定;關於生活,你則追逐著許多新鮮事物,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品味。在「轉職煩惱」與「消費樂趣」間轉換的同時,你一定隱約想過這個問題:當人生的重要時刻來臨,如結婚、買房或創業,我需要多少存款?
以結婚來說,在兩岸擔任財富管理講師的曾志堯於《我收到最好的投資建議:35歲前要有錢》書中估計,須準備至少50萬元,以支付拍婚紗、印喜帖、大訂小訂、宴客費、度蜜月等項目;至於買房,現在300~500萬元的頭期款跑不掉。
這些「數
十萬起跳」才能完成的「人生大事」,如果沒有經過一番計畫,永遠就只能停留在「想想就好」的階段。
做為一個小資上班族,究竟該存多少錢?怎麼規畫時程?曾志堯建議,「35歲前存到100萬」,對於25歲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,是個10年內可穩紮穩打完成、又能藉此順利展開人生下一階段的可行目標。
曾志堯分析,100萬這個數字有點難度,但又不是絕對做不到。完成了,會為自己感到驕傲,因此懂得珍惜。若把100萬當成第一桶金,「只要穩健的以每年5~8%的報酬率做投資,就是賺5~8萬元,等於幫自己加薪好幾個月。」
摸摸口袋裡剛收到的年終獎金,今年你打算如何朝這個方向前進?不妨透過以下3大對策,培養自己的理財體質。
投資1/3薪水,35歲前100萬達陣
每個月只要在
銀行帳戶存入1萬元,等於一年存12萬元,8年多就能存到100萬元。若在上班第一年就執行,35歲前達陣並不難。
不過,100萬不過是個「最基本盤」。透過投資,才能完成更多夢想,甚至提早實現。
九份貧困礦工家庭出身、現為炘世紀數位資訊營運長的楊倩琳,出社會時的最大願望是出國念書。她訂下「4年後要有100萬元學費」的計劃,每個月一領到3萬元的薪水,就先存下一半,並開始學習投資。不僅順利在預定時間內存到100萬元,更逐步養出挑股票的好嗅覺。
「投資的第一筆錢不用很多,1萬5千元就夠了,」一年前在公司內成立理財社的楊倩琳發現,年輕上班族雖然普遍有財富焦慮,實際上大多只把錢放在定存,或買一堆儲蓄險。她認為小資族應積極理財,因此積極建議同事將薪水的三分之一存下來投資,從小錢開始進場嘗試。
楊倩琳強調,投資一定要做功課。剛開始買基金、股票時,她也曾因亂買或聽信明牌而虧錢,但她不斷從錯誤中學習;直到現在,每週日下午都被她訂為「投資進修日」,用來閱讀財經雜誌與書籍。不少同事在她的指導下,在股市賺到了第一筆投資獲利,像有人用1萬5千元投資4個月就進帳6千元;也有人將投資賺來的錢當生活費,然後把薪水全部存下來。
就算不選擇股票,以10年為一個投資期間拉長來看,仍然有許多定存以外的理財工具,風險低、又能帶來比定存更好的報酬率。
曾志堯指出,一個選項是年報酬率可達4~6%的債券型基金。他建議以持有安全的成熟國家債券為主,如想分散區域風險,則可搭配2~3成
資金在新興市場債上。
稍進階一點,則可以將1萬元定額定期投資2~3檔基金。曾志堯表示,基金淨值走勢每5~7年會有一次週期,因此10年內一定會走完一個循環,這之間的平均年報酬率大概為6~12%左右。若以最基本的6%來計算,25歲開始每月花1萬元投資,到35歲就能擁有近165萬元的總收益。
每月薪水的三分之一,對多數小資族來說約為1萬至1萬5千元,展開投資起點已經足夠。若你還沒採取行動,很可能是你還沒仔細「為自己的夢想標價」。
將夢想「數字化」,先記帳才花錢
想做好理財,心中若只有一個數字──存款總額,是絕對不夠的。必須將每件想做的事列下來,針對其中「要有錢才能做的」部份,訂出具體數字。楊倩琳為留學預設的「4年100萬元」,即為一例。
只有這麼做,才能兼顧短期和長期目標,享受當下又能顧及長遠需求。因此,接下來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動作,就是「記帳」,這樣才能透過數字化管理檢視所有開支,確保每天都朝著夢想靠近。
所謂「記帳」,不是連喝杯35元的咖啡都要鉅細靡遺的記成流水帳,而是妥善拆解每月收入,規畫每一筆錢的流向,讓自己能安心用錢。
「記帳要記在花錢之前,」成立「富朋友理財筆記」網站並著有《下班後賺更多》的艾爾文指出,當每個夢想都標好價格,比如「買車:3年××元」、「旅遊:5年××元」後,就要往回推算每月應各分配多少金額在上面。
對必要支出也要預設,例如月初時,艾爾文就會在帳本上抓出水電費、手機費、餐費等類別的大概數字,月底再將正確金額填上去。
這樣,平時只要記錄吃大餐、出遊交通費等「大錢」就好。艾爾文說,最後的帳面數字,雖會和實際情形有所出入,但只要不是差距太大,就沒有大礙;重點是,讓自己能掌握每月收支的大致樣貌,確保跟一開始的規劃一致。
他補充,這種記帳方式的進階做法是,透過檢視各大類消費金額,找出不合理或浪費之處調整。如此,下個月往往能像「擠牙膏」般,再擠出更多存款,加速圓夢。
讓本業薪水倍增,才能真正「開源」
做到以上兩件事,大致能讓財富穩穩增加,不過,真正的「開源」還是來自工作薪資成長。「35歲前,要想辦法讓本業收入『倍增』,」曾志堯強調。在25~35歲的黃金10年,應投注最多心力在工作上。若能想辦法讓收入倍增,投資本金就能快速擴大,用大錢滾大錢的賺錢效率更高。
楊倩琳拿到英國
行銷碩士學位回台後,因為過去累積的人脈以及外國學歷加持,讓她還沒開始找工作,就已得到5個工作機會,最後找到月薪6萬元的工作,比出國前整整多一倍。
曾任
銀行業務經理的曾志堯也有同樣體會,他第一份工作在汽車代理商擔任
行銷,底薪加獎金僅約2萬3千元,「一個月能存到5千、8千元就很不容易了。」但他後來得到適合的轉職機會,改當
保險業務員,年薪60萬元,一年就能存下一半。接著,他進入
銀行,當到主管後,年薪更上看百萬,讓存款急遽增加。
想想看,有什麼途徑可以創造帶動薪資成長的「甜蜜點」?在現有崗位上深耕, 爭取升遷是方式之一,若考慮跳槽,亦要提前為所需專業和條件做準備。
除此之外,善用技能投入副業也是一個好選項,31歲的精品採購簡妤因,即因為善於服裝穿搭與熟稔流行資訊,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有成,進而幫雜誌撰稿或接活動,用專長幫自己創造第二份收入。
著手規畫未來,是現在仍「兩袖清風」、卻也尚無家累負擔的小資單身族,每天最該挪出時間思考的事情。無須複雜的工程,只要做好以上3件事,絕對能讓你提前預約好憧憬的人生。